【傷口護理】3種常見傷口易留疤 醫生解構防細菌感染處理法

醫生診症室

發布時間: 2023/04/25 11:40

分享:

分享:

皮膚是身體上最大的器官,亦是抵擋外界入侵的第一道屏障。萬一受輕微擦傷,大部分人都會自行處理,皮膚過數天就會自然復原,傷口痊癒後亦會隨時間不留痕跡。然而,較嚴重受傷如割傷、燙傷、燒傷等,難免擔心會留有疤痕,必須要小心護理,避免受細菌感染。

最新影片:

持續痛楚、化膿 盡早求醫勿拖延

較常見的傷口有以下三類,處理方法亦有所不同,若情況較為嚴重,例如無法止血,甚或出現持續痛楚和化膿,必要盡早求醫,可能需要清創或縫針,幫助傷口癒合。

一)擦傷及鈍傷

一般碰撞可能會擦傷皮膚,或者引致皮下出血(即是瘀傷)。這類傷口可能沾染其他異物,必須先以生理鹽水、凍滾水或蒸餾水把傷口清洗乾淨,並移除異物和包裹傷口,輕微擦傷可以用藥水膠布覆蓋傷口,以減低感染及疤痕形成。 表面瘀傷一般在兩、三星期後便會慢慢復原,一般不會留下疤痕。如果撞擊力太大引致皮膚撕裂,亦即鈍傷,傷口一般比較不整齊,同樣可能沾染異物,所以也必須先清理乾淨傷口。如果鈍傷傷口屬於淺層而且撕裂沒有間隙,可以考慮使用「組織粘合劑」處理;如傷口較深或有缺口,應考慮縫針,以減少將來疤痕的面積及黏連所引起的功能障礙。

二)割傷

割傷傷口一般比較清晰,如果傷口出現間隙或較深,如插傷所致,必須檢查清楚有否傷及內臟、筋腱肌肉、血管或神經線。可以用手掌隔著消毒紗布,按壓傷口止血,然後包紮,如傷口未能止血或有異物進入傷口,最好找醫護人員檢查和處理,再決定是否需要縫針。

三)燙傷

燙傷所致的痛楚程度一般較高,並容易形成水泡。如水泡較大,很多病人都會找醫生處理,醫生在檢查燙傷面積和深度後,會處方止痛藥物及進行傷口護理,減少日後感染及形成疤痕的機會。

燙傷可分為三級,一級即是皮膚表面受傷,發紅但沒有水泡,常見於曬傷;二級傷及真皮層,會起水泡、發紅和劇痛,有時表皮會脫落;三級是傷及皮膚底層,皮膚呈現焦黑或發白。一旦燙傷達第三級,皮膚上的神經末梢很大機會已被完全破壞,病人未必感到痛楚。第三級燙傷很大機會導致日後有疤痕形成,必須及早求醫,避免延誤處理。如有化學性燙傷,則需即時沖洗有關化學物,尤其是強鹼(如哥士的),比強酸所造成傷害更深。

下期將繼續講解傷口縫針及拆線的注意事項,以及日常傷口的護理。 

撰文 : 游華漢 養和醫院急症科專科醫生